15316606836
百年海关几度风雨几度秋
时间:2024-05-25    点击:57
据《江门日报》报道
海傍街43号,这是江门海关的地址,从1904年设关至今,不曾变改。它一直在这里。
我知道它在这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
我知道它曾有过无尚的繁华,但我没有见过;
我知道它有过悠久的历史,但我没有细究过。
今天,我走近它,不是因为它曾经的繁华,也不是因为它坎坷的历史。
其实,我只是想看看它,以及,想想有关它的一切。
1 文物
海傍街43号。穿过一条狭长的路,抵达江门海关大院。大院的门口,有一座一层高的建筑物,方方正正,颇有点异国风情。在周围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中,它毫不起眼。
然而,这不影响它显赫的家世。这座低矮的建筑,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至今已有101年的历史。它原为帮办食堂,民国18年(1929年)改为江门关办公室(税务司办公室)。数年前,它被定为我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么久远的年月,它是怎样走过来的?它会不会也像一些旧建筑一样,面临着因为建设而被破坏的尴尬?
2009年,因为新办公大楼建设的需要,海关请来专业的平移公司,把它往里挪动了100米。“整座建筑物,在底部装上轮子,缓缓地往里推进,于是它就到了现在的位置。”海关的工作人员骄傲地提起当年神奇的一幕。如今,它英式建筑的风格依旧,框架依旧,只是有些地方在修葺时更新了。这也许是它百年不倒的原因。
一百多年以前,这个名叫北街码头的地方,只是一片荒凉的狭长河滩,只有三五户人家在河边居住。1904年,来自英国的第一任关长(税务司)梅乐和(音译),用代表着他身份和地位的椭圆形印鉴,在一张写着“鸡肠”(本地乡民对英文的俗称)的纸上盖发了开关布告。从此,江门海关有了历史。
梅乐和当年住过的房屋今天已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了,而这座海关最老的建筑物,也是在梅乐和卸任4年之后才建成的。
当年,从这座建筑物走出去,便是海关的码头,每天在此出入的人和货物不计其数。翻开厚重的海关史料,可看到这些记载:1905年进出境旅客达25万人次,1906年达31.5万人次。1930年至1931年,经江门关进口的钢材和红毛泥达65万担。
因为通关方便,更因为当时国内的物资缺乏,所有在国外打拼的五邑人,一旦有了积蓄就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个码头往家乡运东西,小至一瓶红花油,大至水泥和钢铁。
大船把货物运到这里,早有数不清的小船在等候,迅速将货物化整为零送往开平、台山、恩平。可以想见,当年的北街码头人来船往,车水马龙。开平、台山的碉楼,就是从这个关口一包泥、一根钢地搬回来的。
没有江门海关,便没有碉楼,也没有今天的“非遗”。飘洋乡亲当年的思乡之举,不经意间铸就了侨乡今日的辉煌。
2 蛇山
在海关大院的最深处,有一座叫蛇山的山。
沿着盘山斜坡缓缓而行,直达山顶。道路逶迤,却没有设置梯级。这是为什么?
据说,是因为当年养尊处优的洋关长要坐着轿子上山。这位洋大人,宁可让轿夫多走几步,也不让梯级颠了他的“圣驾”。
我要探访的,是山顶的小洋楼。小洋楼当年是洋关长的官邸,建于蛇山最顶处。
这座乳白色的小洋楼,有着根正苗红的西洋建筑的血统,椭圆形的露台,散发着欧陆风情的窗台圆柱,只是在周围参天的香樟树间,它显露出几分水土不服的痕迹。幸好辛勤的园丁们,很体贴地在周围种上了一些鲜艳的杜鹃花,令它看上去没有那么孤独。
梅乐和当年的开关公告就张帖在洋楼里面的展览馆里,作为立此存照。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印鉴的颜色依然鲜艳,但外面的世界,已然改变。
洋关长们给江门旧海关留下的,是不容磨灭的历史。从1904年建关时起,江门关统计资料就纳入总税务司署统一编印的年度报告《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亦称《华洋贸易报告》)。1931年起,该报告改为《贸易统计年刊》。
从这些留下来的宝贵资料里,我们得以知晓当年的种种。令人遗憾的是,它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停刊了,但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前行。
站在小洋楼前面,放眼山下,远处就是西江。这湾源远流长的水,可通潭江,可连港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令江门旧海关如同命运多舛的美人,总会引来不怀好意的睥睨:江门解放当日,一伙60余人的武装匪兵乘机轮从外海驶临北街海关附近码头。为首的匪兵头目陈腾冒充“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外围指挥部第六总队军事代表”,妄图劫收江门关。时任中共新会特区区委书记的曾国棠了解内情后,立即率兵赶至北街,粉碎了匪兵妄图劫收江门关的阴谋。
从蛇山上往下看,北街码头沉默而寂静。高沙港与外海港分流了所有的货物,北街码头繁华不再。惟有它身边的西江水,依然默默地流,不动声色,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但,又好像什么都知道。
3 洋楼
蛇山顶,有一座洋楼。
其实这座楼有一个严肃的名字,叫关税务司公馆。但从它90多年前诞生的那一天起,乡民就不约而同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洋楼。在当年的乡民眼中,它不但是洋关长的官邸,而且还是海关的象征。
海关叫洋关,所以它叫洋楼。
走进洋楼里面,就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依然显得大方得体。尤其是屋里铺设的木地板,在过了90多年后,依然光滑如新。每个房间,都在墙边安装着壁炉。壁炉边张贴的每一块瓷片,都是经过北街码头越洋而来。
就算在异国他乡,这些洋关长们,依然难舍他们的乡土情结,夏天在大露台上品咖啡,冬天在房间里烤壁炉。
从1904年到1932年,在长达28年的岁月里,江门海关一直由洋关长们掌管。这些异国人,想必也曾认真努力地工作过罢,但他们在此发生的种种故事,已无从细究。惟有展馆的资料里,忠实地记载着他们为自己起的各种滑稽可笑的中文名字。
比如武烈士,比如师范西,罗祝谢……或许他们只是从这些字词的表面而认可了新名字,却不晓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字,在汉语和粤语里的意思是如此尴尬,不知有何感想。
1939年3月,40艘日军舰艇驶进北街码头,日军冲上蛇山,并在洋楼上设立了日军指挥部,以为从此可在山上称大王,可惜日军的美梦也没做多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江门海关终于成为了中国人的海关。
这座洋楼,今天已成为江门关史展馆。所有的故事,从此成为历史,被关在这座洋楼里。
走出洋楼外,春日的阳光很明媚,山间的香樟和紫荆长得正盛。
当年,洋关长曾在山上栽下一棵南洋杉。这棵原产于大洋洲的植物,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把自己养得枝繁叶茂,高大的树冠令它足以傲视山上所有的香樟。可惜,数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这棵客居他乡的南洋杉不幸被雷击中倒地,至今仅剩下一个树桩。
后来,又有人在香樟树旁种下了一棵南洋杉。不过,那又是另外一棵树的故事了……
相关链接
江门设关的历史可追溯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在江门设立正税口,这是清政府在江门设立的最早的海关正式机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粤海关税务司与地主杨荣耀签订了租受北街口海傍土地建造办公关房的租约。
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门关正式开关。在旧中国,海关的管理权一直被以英国人为首的洋人操纵和把持,江门关32任税务司(含暂行护理税务司)中,外国人占21任。江门关的起源地是北街,原为新会县白沙乡所属。它后枕蛇山,与马骝洲、潮连岛隔河相望。


深圳海关隶属机场海关在快件渠道查获夹藏毒品3.39公斤案件
烟台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启用
广州海关携手航运巨头 助推珠三角物流大发展
重庆海关查获6000盒侵权耳机
同时侵犯多个商标专用权 黄岛海关查扣侵权包2510个
厦门海关:从“商编”小处着手 让企业进出口更顺畅
山东威海开通海运快件业务
苏州海关查获象牙制雕扇
15316606836
sam
 发送短信